最近越來越多民眾有問到我【彈夾牙】的疑問,我就在這裡做個簡單的說明。
最近網路上有流行一部影片,裡面是一位林姓牙醫師在宣傳他所發明的【彈夾牙】新式假牙。號稱此彈夾牙非常的厲害,有取得國家專利,完全可以取代植牙,牙橋等各種型態的假牙。這位牙醫師並宣稱此舉可以改變長久以來的牙科治療方式,不再需要耗時複雜的手術,只要靠彈夾牙就可以解決一切的疑難雜症,是個難得一見的好發明。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當我看完了這隻影片後,真的是讓我瞠目結舌。讓我感到訝異的是,現在都已經什麼年代了,還會有牙醫師拿著這種古老的東西,魚目混珠的偽裝成新的發明來推銷給病人。而他又利用自己是牙醫師的身分來誤導社會大眾,傳播錯誤的牙科觀念,損害民眾的口腔健康,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的荷包滿滿。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仔細的看一看,就會發現裡面的蹊蹺了。這個彈夾牙說穿了,就只是個半個世紀前的不及格老式活動假牙。它之所以被淘汰,是因為設計上的缺陷,本身對於咬合力的承受是完全不足的,在咀嚼時反而會傷害到相鄰的健康牙齒,在1930年代時造成了許多對牙齒的傷害。而在後來牙醫界的研究改進出更好的假牙設計後,它才慢慢的被淘汰掉。
看起來是不是很相似呢? 你猜的沒錯,它的確就是古早的活動假牙,那個因設計不良造成牙齒損壞的假牙。一般的活動假牙都需要在口腔內的至少都需要有前後左右四邊的支撐點,才能夠來支撐起牙齒強大的咬合力量,維持咬合的運作。這就是為什麼活動假牙不管是牙齒的數量有多少,永遠都是要做到全口的範圍。並不是我們牙醫師喜歡把假牙做的很大,而是假牙就是需要這些部位來支撐,才能達到咬合時的力量平衡。
但是這個[彈夾牙]卻不一樣,靠的只是單邊的前後兩顆牙齒來支撐,以支撐力來說明顯已經是不及格了。雖然外表看似比一般的活動假牙小了很多,但是背後隱藏的卻是很多可怕的問題。因為[彈夾牙]這樣的設計,常會使前後兩邊的牙齒受力過大。只要時間一久,這些健康的牙齒也會開始鬆動,周圍骨頭慢慢的被破壞。這時原本好好的牙齒,竟然也會開始莫名的動搖斷裂。(可參閱 顳顎關節偏移症候群)
簡單來說彈夾牙就是個不及格的活動假牙,而且是個非常不當,後遺症很多的治療方式。它違背了許多醫學的原理,也不是一個正規的醫療方式。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彈夾牙實際案例:
以下是一個牙醫師同行傳來的【彈夾牙】失敗案例。病人做了彈夾牙後,陸續發生了許多問題,牙齒也開始出現異味化膿,但是做彈夾牙的醫師都一直說是正常不處理,無可奈何的他才輾轉來到診所求助。經照了X光片檢查後,才發現問題的所在。用來支撐彈夾牙底部的牙齒已經發炎壞死,老早變成細菌的溫床了。正常情況下,這種狀態的牙齒本來就應該要即早拔除的。但是為了要做彈夾牙,之前的牙醫師刻意的將這些有問題的牙齒保留著而不去治療,使得發炎感染的地方繼續擴散,變的越來越嚴重。同時間你也可以看到鄰近的兩顆原本健康的牙齒,也因為做了彈夾牙而被修磨受傷,損失了許多的健康齒質。
像這種情況,在正規的牙醫治療下,原本只要植兩顆人工植牙就可以搞定了。但是以【彈夾牙】的做法,卻被搞成了5顆壞掉的牙齒,這樣難道有比較好嗎? 不但沒有保護到牙齒,反而卻造成後面更多的牙齒破壞,感染變得更嚴重。所以彈夾牙是否真的像林醫師講的那麼神奇,各位看倌應該心裡有底了吧。
其實這已經有醫療過失及違反醫師道德倫理的問題,任何有接受過正式醫學院訓練的牙醫師是不會做出這樣的醫療行為的。
彈夾牙的問題:
a、需要修磨破壞自然牙齒做”部分假牙冠”,比傳統活動假牙的傷害牙齒更多,更不方便。
b、彈夾式假牙體積只有錢幣大小,也沒足夠的固定力,進而使用一段時間後容易鬆動,容易誤食,安全性堪虞。
c、如果是在骨頭、軟組織條件不良、缺牙區在牙弓的最尾端區域等狀況,容易形成力學上第三類槓桿的費力槓桿( torque force)。
在這些狀況下,容易損壞支撐的鄰牙,使自然牙的負擔過重,牙周組織創傷,快速損壞自然牙。如此一來,彈夾牙及其零件,也極其容易損壞。尖凸的彈夾牙及小零件,如果不小心掉落也非常可能誤食。
彈夾牙就是個小型的活動假牙:
a、類似雙重套(Konus),這在牙醫界,已經行之多年,並非新的發明。
b、該片中所提到的設計只是參加俄羅斯的科展得獎而已,並沒有長期的追蹤研究,更未曾在專業領域的權威雜誌發表過,所以不能稱為廣泛接受的治療方式。
這位林醫師一直聲稱自己的【彈夾牙】比植牙治療來的好,並且得到國際認可。但是目前事實並不是如此,而且彈夾牙已經證明是會造成牙齒的傷害,更不用說是用它來取代植牙了。他所謂的專利,也只是個外形的專利罷了,跟醫療效果並沒有關係。目前也並無任何醫學研究證明的【彈夾牙】可以取代植牙和假牙,林醫師唯一的根據只有自己所宣稱的被同業打壓的說法,沒有任何的學術理論。
那牙醫師公會的意見呢?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也已經發出聲明,【彈夾牙】是個不正當的治療方式,呼籲民眾不要上當。
台北市衛生局也已經發函展開調查林泰武醫師和華泰牙醫診所的誇大不實廣告及不當招攬事實
林泰武醫師的【彈夾牙】,是真的是受人忌妒的高超無敵發明? 還是只是一個以牛頭對馬腳的非醫療專利來魚目混珠,加上自己的陰謀論來包裝的密醫行為? 相信看到這裡,大家應該都已經很清楚了。
各位看倌如果還是執意要去做【彈夾牙】的話,我也只能奉勸各位好自為之了。
學術證據會說話
底下是許多以學術證據,證明林醫師的說法不正確的地方,想了解更多的可以看看 [文多慎入]:
答:植牙的植體和牙肉,骨頭都是在密封的狀態,並不會有縫的。這位林醫師其實對於牙齒組織學的有很大誤解哦。
1、金屬材料(尤其是鈦)是骨科中應用最多的植入材料,廣泛用於骨科的各類疾病的治療。骨科的生物金屬材料,能治療骨骼疾病、替換骨組織,恢復骨骼的正常功能。
鈦材料具有質輕,組織相容性良好,生物界面結合牢固,有極高的惰性和抗腐蝕性,是理想的植入材料,人工牙根就是以金屬材料、鈦所製成的牙科植體。
2、在正確的手術操作程序下,一個成功的植牙,其植體表面會與齒槽骨自然結合,而且會有骨細胞長進植體,當鈦金屬植入齒槽骨後(大概12~24週)會和骨骼緊密結合,產生「骨整合」(osteointegration), 所謂的「骨整合」意指植體與齒槽骨自然結合。植體剛種入齒槽骨中,骨細胞接觸到植體,黏附、癒合到植體的鈦金屬表面上,接著進行鈣化,鈣化後,堅硬的骨頭組織便會與植體緊緊的嵌在一起。骨整合過程緩慢,需要三到六個月的時間。 待骨整合完成後,植體才可以承受咀嚼力量,因此植體植入後,通常要等三到六個月的時間,才能在上面安裝義齒。
「骨整合」的觀念在1959年被提出,1983年即已成定論並開始使用在牙科領域,1992年就被收錄在醫學辭典裏,所以這是個沒有爭議的事實。絕非如該片中所說「沒有封閉性,會滲水」的問題。
3、另外,植牙的假牙完成後假牙旁邊的牙齦還是有連接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 JE)與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CT)當成阻隔膜,保護其下方骨頭,防止感染,這是所謂的『生物寬度』(Biological Width)(如圖)。所以,一樣也沒有「滲水」的問題。
參考文獻
- Brånemark PI. Vital microscopy of bone marrow in rabbit. Scand J Clin Lab Invest 1959;11(Suppl.38):1-82.
- Brånemark PI (September 1983). “Osseointegration and its experimental background”. The Journal of Prosthetic Dentistry 50 (3): 399–410.
- Miller, Benjamin F.; Keane, Claire B. (1992). Miller-Keane Encyclopedia & Dictionary of Medicine,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Philadelphia: Saunders.
- Mosby’s Medical, Nursing & Allied Health Dictionary. St. Louis: Mosby. 2002. p. 1240.
答:這樣的說法是以偏概全。正常植牙是不可能會有膿胞的,如果有膿胞的話就是代表植牙有問題發生感染了,需要趕快移除。任何醫療都有少數失敗的案例,並不是代表每個案例都是如此。對植牙知識比較缺乏的牙醫師,普遍都會有這樣的誤解,正常的植牙過程中是不會有這個現象發生的。
該片中提到的「植牙後常常會有小膿包」是所謂的「植體牙周炎」(Peri-implantitis)。通常牙齒周圍的角化牙齦,富含角質層,會形成一堅固的上皮的牙齦,可以有效的保護牙齒,不受外力或細菌的侵犯。但當牙齒喪失後,這層角化牙齦也跟著會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較脆弱的黏膜。當病人植牙時就要盡量保留角化牙齦,或考慮角化上皮移植,增加耐受度。如果沒有考慮到這點,植牙後就容易產生植體牙周炎,導致腫脹化膿。據統計「植體牙周炎」(Peri-implantitis)發生的機會大約6.6%-28%。該片多次提到化膿,應該與手術醫師缺乏正確的軟組織處理觀念有關。
參考文獻
- Roos-Jansaker AM, Lindahl C, Renvert H, et al. Nine- to fourteen-year follow-up of implant treatment. Part II: Presence of peri-implant lesions. J Clin Periodontol. 2006;33:290–295。
- Kozue Okayasu, Hom-Lay Wang, Decision Tre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implant Diseases , Implant Dent 2011;20:256 –261)。
- Santiago J. Caram, Guy Huynh-Ba, John D. Archie A. Jones, David L. Cochran, Urs C. Belser, Biological Width Around Different Implant-Abutment Interface Configurations. 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 2014;29:1114–1122
- Zeinab Rezaei Esfahrood, Mahdi Kadkhodazadeh, Parisan Gholamin, Reza Amid, Euloir Passanezi, Homayoun Hosein Zadeh .Biologic Width around Dental Implants: An Updated Review. JDMT, Volume 5, Number 2, June 2016 P.68-81
答:目前醫學界都沒有這樣的說法,也沒遇過這種狀況。不知道這位林醫師的資訊是從何而來的。只能說,錯誤的醫學知識才會導致如此錯誤的繆論。
答:如果沒有正確的植牙知識,那不管做了多少顆的植牙都還是會遇到一樣的問題。所以10年來這位林醫師的植牙失敗的機率可能很高,使他覺得植牙不是一個好的方法。個人經驗常常會影響自我的主觀,這點我不予置評,但由衷建議這位林醫師可以去多上植牙訓練的課程,充實一下植牙的知識,說不定會改變他對於植牙的看法。
影片中提到的「植牙與心臟血管疾病的關係」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所有的牙周病如果沒有適當控制都可能對心臟造成不良影響,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報告在2000年就已經有非常大量的證據了。所以如果有牙周病問題的話一定要儘快妥善處理,不管植牙與否。該影片中所示的幾張植牙X-光片,應該是所謂「骨整合」失敗的案例(可能是林醫師自己的失敗手術?)如果是「骨整合」失敗的話,一樣會發生像牙周病般的感染,再加上沒有接受妥善處理,當然是可能造成心臟血管問題。
參考文獻
- Maria Emanuel Ryan. Nonsurgical Approach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odontal Diseases. Dent Clin N Am 49 (2005) 611–636
- Zitzmann NU, Berglundh T. Definition and prevalence of peri-implant diseases. J Clin Periodontol. 2008 Sep;35(8 Suppl):286-91.)
答:這是個完全沒有根據的說法,只能說這位醫師可能沒有在讀書。他的彈夾牙問題其實更大,詳細都有寫在醫學院教科書裡,這種老式的活動假牙其實半個世紀前就已經被淘汰掉了。
- 固定假牙發生牙根斷裂的機會大約為3%。
- 植牙後發生骨頭破壞問題的機會為8.5%;。
- 活動假牙(存活率)使用5年以上者約96.4%,使用10年以上者為89.8%,但其中31.6%會發生鄰牙或支台齒蛀牙,35.6%發生牙周病問題。
- 但是「彈夾牙」沒有醫學認證,不屬於任何上述的牙科治療,更是沒有任何的研究報告,因為半世紀前就被淘汰了。
參考文獻
- Ronald L. Ettinger, Fang Qian. Postprocedural Problems in an Overdenture Popul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JOE 2004 Volume 30, Issue 5, Pages 310–314
- Charles J. Goodacre, Guillermo Bernal, Kitichai Rungcharassaeng, Joseph Y. K. Kan. Clinical complications in fixed prosthodontics, J Prosthet Dent 2003;90:31-41.
- Bjarni E. Pjetursson Daniel Thoma Ronald Jung Marcel Zwahlen Anja Zembic.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urvival and complication rates of implant- supported fixed dental prostheses (FDPs) after a mean observation period of at least 5 years. Clin. Oral Implants Res. 23(Suppl. 6), 2012/22–38
- Behr M1, Zeman F, Passauer T, Koller M, Hahnel S, Buergers R, Lang R, Handel G, Kolbeck C.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cast clasp-retained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s: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t J Prosthodont. 2012 Mar-Apr;25(2):138-44.
答:本來植牙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要去磨鄰接牙齒來做假牙,也從來不會腐敗骨頭,感染全身。而為什麼只有林醫師的植牙會造成骨頭腐敗而別的醫師植牙都不會?這個問題應該是這位林醫師要好好反省的吧!
植牙後的軟、硬組織發生感染機會非常的小,約為8.5%。而很多都是在手術傷口癒合時同時產生的,絕大部分經過正確的處理後,都會痊癒,不會造成任何問題。
參考文獻
- Bjarni E. Pjetursson, Daniel Thoma Ronald Jung, Marcel Zwahlen, Anja Zembic.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urvival and complication rates of implant- supported fixed dental prostheses (FDPs) after a mean observation period of at least 5 years . Clin. Oral Implants Res. 23(Suppl. 6), 2012/22–38
答:這好像是你自己說街訪鄰居都誇你帥一樣,建議林醫師可以講出來讓大家知道一下是那些教授贊同?如果真的是大家都贊同的話早就放在教科書上教了,也不需要如此的老王賣瓜? 但是大家都可以問問看是否有哪位牙醫師有在教科書上看過林醫師的[發明]?
而且科學並非看誰的地位,也不需要用陰謀論包裝,而是一切讓數字說話,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答:事實並非如此,許多因嚴重牙周病而動搖的牙齒如果不即早拔除,硬要留下的話反而是在無意義的拖延病情,讓牙周疾病變得越來越嚴重,齒槽骨發炎壞死。最後都變成「長期存在骨頭的潰腐的坑,積存的膿和惡臭」,影響全身健康。諷刺的是,反而這才是造成骨頭發炎化膿的最大元兇。
研究證明所有的活動假牙都會造成鄰牙或支台牙的細菌堆積增加、牙齦發炎機會增加、牙結石堆積增加、牙周囊袋變深、牙齦退縮增加以及牙齒搖動度增加。
參考文獻
- Rissin L, Feldman RS, Kapur KK, Chauncey HH Sixyear. Report of the periodontal health of fixed and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abutment teeth. J Prosthet Dent 1985;54:461-467.
- Salonen L, Allander L, Bratthall D, Hellden L. Mutans Streptococci, oral hygiene, and caries in an adult Swedish population. J Dent Res 1990;69:1469-1475.
- Butz-Jorgensen E, Mojon P, Banon-Clement JM, Baehni P. Oral candidosis in long-term hospital care: Comparison of edentulous and dentate subjects. Oral Dis 1996;2:285-290.
- McHenry KR, Johansson OE, Christersson LA. The effect of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framework design on gingival inflammation: A clinical model. J Prosthet Dent 1992;68:799-803.
答:其實目前林醫師的彈夾牙剛出來幾年就已經有太多失敗的案例,造成許多民眾健康牙齒的崩壞,牙周病等。臨床結果都還沒那麼久,如何保證你的作法可以讓病人使用到4-50年? 目前彈夾牙的設計不出2-3年一定就會出事,還怎麼保證別人一輩子沒問題?
答:雙重冠的支台齒在10年的存活率為66%,沒有支台齒活動假牙就無法使用或要經修改後才能使用。
參考文獻:
- Wenz, Hans J.; Hertrampf, Katrin; Lehmann, Klaus M.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s Retained by Telescopic Crowns: Outcome of the Double Crown with Clearance Fit. Int.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 May/Jun2001, Vol. 14 Issue 3, p207-213.
答:不是大家『懶得聽』,而是由於這位林醫師的證據力及實用性缺乏,無法說服其他同業,而非個人偏好!
全國牙醫師每年再教育次數(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95年:374次
96年:425次
97年:316次
98年:370次
99年:411次
100年:546次
101年:471次
102年:471次
103年:439次
104年:410次
其中每場次再教育時間從4小時到數十小時不等,其中與植牙直接、間接相關的課程高達6成以上。
牙醫師個人每6年至少會有180個小時的再教育,甚至有人一年的再教育時數就高達200小時以上。
答:這樣子看下來,這個林醫師比較像是他自己口中的「加害者」吧。
答:自己不好好念書,就來批評學界不好?
自1969年開始,醫學或牙醫學教育已經一改過去『講稿式、教條式』的教育方式,而以『問題/專題導向』(PBL)的學習方式。所有學習都始於『真實問題』,群體學習,學習者儼然主導學習,『教師』漸漸退去以前權威者形象演化為『協助者或教練』。西元2000年以後,更加入了『實證醫學』的概念,任何一種治療想法或方式必需經過嚴謹的考驗,尤其是能在國際的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才有機會為同儕普遍接受。在台灣,許多牙科學會,讀書會甚至私人開設的牙醫教育單位也都『跟著世界潮流走』,加入了此二元素,所以牙醫系在大學的排行榜蒸蒸日由此可見端倪。對於牙科教育有興趣者可參考台北醫學大學鄭信忠教授所著的『實證牙醫學』,必當不再誤解牙醫學在台灣的發展。
參考文獻
- Kaufman DM, Holmes DB. Tutoring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Med Educ 1996;30:371-7.
- Nayer M. Faculty development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 programs. Teach Learn Med 1995;7:138-48.
- Dolmans DH, Wolfhagen IH, Schmidt HG. Effects of tutor expertise on student performance in relation to prior knowledge and level of curricular structure. Acad Med 1996;71:1008-11.
- Silver M, Wilkerson L. Effects of tutors with subject expertise on the problem-based tutorial process. Acad Med 1991;66:298-300.
- Hay PJ, Katsikitis M. The ‘expert’ in problem-based and case-based learning: necessary or not? Med Educ 2001;35:22-6.
- Kaufman DM, Holmes DB. The relationship of tutors’ content expertise to interventions and perceptions in a PBL medical curriculum. Med Educ 1998;32:255-61.
- Regehr G, Martin J, Hutchinson C, et al. The effect of tutors’ content expertise on student learning, group process and participant satisfaction i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curriculum. Teach Learn Med 1995;7:225-32.
- Walsh LJ, Seymour GJ, Forrest AS, et al. Differing roles of the tutor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the Queensland experience. J Dent Educ 1998;62:634-9.
總結:
當缺牙後,患者會有多種選擇,無論是植牙、固定假牙或是活動假牙,都各有其優缺點。臨床上醫師要考慮的條件有許多例如:患者的期望、美觀考量、經濟因素、時間因素、患者的配合度、身體的系統性狀況、局部因素(如骨量、骨質、軟組織條件、鄰牙的條件、所有牙齒的牙周情況……)是否吸煙、服用何種藥物以及醫師本身的能力等。所以在做決定前,找個可以充份溝通的醫師,做通盤考量再做決定如何進行,才是上上策。
任何醫學新發明,都可能是醫學進步的動力,其發明者的用心也應該值得被肯定。但是所謂的”發明”,如果沒有經過嚴謹臨床實驗,收集足夠臨床報告的話,其實都只是概念而已,並不能拿來應用。在現代實證醫學下,一個醫學的新術式或觀念在被認同前,通常都會先經歷許多辛苦的過程,等收集到了足量臨床資訊,確定穩定的成功率後,才會被發表廣泛推廣: 例如實驗室力學分析、 動物實驗 、醫學中心單盲或雙盲比對實驗等。但在此之前,嚴謹的醫事人員應避免以個人有限經驗擅自發表為 “穩定高成功率”的新術式或觀念。
負責任的醫學是強調 “長期”“穩定”高成功率的醫學,唯有經歷過足夠大量案例與長時間觀察後的成功術式,才是對病患大眾有保障。